2月29日,港股大盘缺乏方向,资金交易重心回归个股业绩及产业政策预期。恒生指数全日下跌25点或0.1%,收报16,511点。恒生科指上升0.1%,收报3,431点。大市成交金额增加至1,304多亿港元,主要是MSCI指数季度调整因素,剔除季检影响,大市成交金额大约1,000亿港元左右。
内资保持谨慎,外资态度渐趋积极,港股通净流入10.68亿港元,陆股通净流入166.04亿元人民币。如果北向陆股通流入A股的趋势能够持续,并产生赚钱效应,将会有力提振市场信心。
盘面上,个股表现分化,指数权重股及部分央国企表现疲弱,二线梯队或绩优股获资金支持。
中国神华(1088 HK)、中海油(883 HK)、中移动(941 HK)等央国企股价分别下跌3.2%、2.2%及1.4%。
中资保险股及内银股也出现不同程度回调。
百度(9888 HK)公布业绩后下跌6.6%,其他互联网平台企业如阿里(9988 HK)、京东(9618 HK)分别下跌1.8%及2.4%。
汽车、交运、工程机械、电气设备继续有资金流入。
信义光能(968 HK)业绩后股价大涨24.3%,创出2023年11月以来新高,带动同业福莱特玻璃(6865 HK)股价大涨8.7%。
3月全国“两会”将迎来重要政策窗口,在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发力后,市场预期财政政策将接力加码。尽管在“防风险”和“不搞强刺激”的政策框架下,政策或难有超预期,但在基本面数据位连续转强前,资本市场情绪修复需要多方位政策接续出台支撑。关注会否有更多扩内需促消费等倚重需求端的财政刺激,以及PSL续发、特别国债增发、重启政策性金融工具、一线城市放松核心区域限购等政策。
策略上,
(1)继续持有能源、电讯、公用事业等央国企;近期国资委强调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,央国企电讯股受惠;
(2)国内基建开工和全球经济扩张周期,可关注黄金或铜等资源股;
(3)受益于港澳自由行城市增加的本地零售、酒店及澳门博彩股等;
(4)中央财经委近期表示将推动大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,有望提振家电、汽车、工程机械等板块;
(5)受惠于港府全面撤销房地产“辣税”,香港楼市有望企稳回升,可关注部分优质香港本地地产股以及本地银行股;
(6)半导体、受惠库存周期筑底回升的消费电子均可趁调整部署。